基金投资策略

基金投资六大主流策略

一、定投策略:把“时间”变成朋友
1. 原理
把一笔大钱切成许多小份,按固定间隔(如每月1日)买入同一只基金,用长期、分散的买入来平滑成本。
2. 适合人群
- 工资结余稳定、无暇盯盘的上班族
- 害怕“一把梭”买在高点的新手
3. 举个栗子
每月发工资拿出1000元买入沪深300指数基金。

二、再平衡策略:定期“削峰填谷”
1. 原理
初始设定股债比例(如60/40),过段时间因涨跌偏离,定期把涨多的资产卖掉一部分,补到跌多的资产,使组合回到初始比例。
2. 适合人群
- 已有一篮子基金,希望控制波动、纪律化止盈的投资者
3. 举个栗子
年初用6万元股票基金+4万元债券基金搭好60/40组合。年末股票基金涨到9万元,债券基金跌到3.8万元,股票占比70%。此时他卖出1.2万元股票基金、买入债券基金,组合重新回到60/40,顺带把股票收益“落袋”。

三、核心卫星策略:稳“核”+灵“星”
1. 原理
“核心”占大头(70%-80%),通常是宽基指数或优质混合基金,负责长期稳健;“卫星”占小头(20%-30%),用行业ETF、主题基金去博取超额收益。
2. 适合人群
- 已掌握一定基金知识,愿意用少量仓位做战术增强的投资者
3. 举个栗子
小王把10万元资金做如下分配:
- 核心:7万元买入沪深300ETF,长期持有;
- 卫星:1.5万元买入新能源车ETF,1.5万元买入中概互联ETF,每季度评估一次,若卫星仓位涨超25%或跌破15%,就调回20%。

四、行业主题轮动:踩准“风口”
1. 原理
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,选择景气度向上的行业主题基金(如消费、医药、半导体、券商等),轮动持有。
2. 适合人群
- 有一定宏观与行业研究能力,能承担较高波动
3. 举个栗子
2020年疫情初期,小赵买入医药主题基金;2020年下半年经济复苏,切到消费;2021年芯片短缺,又换到半导体ETF;2022年稳增长预期,再切到基建工程指数。每次轮动前,他用行业估值、政策催化、资金热度三维打分,评分低于60分就调出。

五、全天候策略:把“风险”而不是“资金”平均分配
1. 原理
桥水基金提出,把资产按四种宏观情景(经济增长/衰退×通胀上行/下行)均衡风险权重:股票、名义利率债、通胀保值债券(TIPS)、黄金/大宗商品。国内可用宽基指数+中长期纯债+黄金ETF+大宗商品基金近似。
2. 适合人群
- 追求穿越经济周期、对回撤极度敏感的大资金或稳健投资者
3. 举个栗子
小陈用“30%沪深300ETF + 40% 7-10年国债ETF + 15% 黄金ETF + 15% 标普全球商品指数”构建全天候组合。2022年全球股债双杀,沪深300跌20%,但黄金和商品上涨,债券微跌,组合全年仅回撤6%,远低于单一股票基金。

六、总结

定投策略,时间平滑,优点是简单易坚持,需要长期现金流 每月1000元,市场高点低点都买

再平衡策略,纪律止盈,优点是控制波动,需要定期操作,股涨多了卖点,债跌多了补点

核心卫星策略,稳核灵星,优点是攻守兼备,卫星选错拖累整体,七成宽基守正,三成主题出奇

行业轮动策略,踩风口,优点是博取超额收益,节奏踩错两面挨,医药→消费→半导体→基建,季度打分

全天候策略,风险均衡,优点是穿越周期,难理解、品种稀缺,股债商金四宫格,哪个宏观情景都不怕

结语

  • 新手:先学会“定投+再平衡”,把纪律和现金流管好;
  • 进阶:在核心卫星框架里,用小仓位尝试行业轮动;
  • 高阶:资金量足够且理解宏观后,再考虑全天候。

“策略”只是工具,真正决定收益的,是能否在波动中坚持执行。

毕竟理论只是理论,关键还得看实操。

打赏作者

您将是第一位评论人!

提醒
avatar